海關總署1月13日數據顯示,2024年1月—12月份,我國累計出口鋼材11071.6萬噸,同比增長22.7%。這一數據也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樣是行業下行周期,同樣的高出口量,鋼鐵外貿面臨的形勢有何異同?
讓我們簡單對比2015年前后與當前的各方面情況。
在出口量方面,2015年,我國出口鋼材11240萬噸,同比增長19.9%,創歷史新高。出口量和增長幅度均為與當前相似的態勢,不同的是,2024年后兩個月,業界普遍對于特朗普當選后的關稅等政策有比較明確的預判,這也刺激了出口量在往常的淡季中維持高位,而2015年沒有如此明確的階段性形勢。
在政策方面,2015年,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促進鋼鐵行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例如《鋼鐵產業調整政策》(征求意見稿)發布,旨在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推動鋼鐵產品向沿線國家出口,拓展國際市場。2023年以來,《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發布,在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指引下,鋼鐵行業強調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同時,國家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優化出口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例如,新能源汽車等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帶動了鋼材的間接出口。
在財稅政策方面,我國自2015年1月1日起取消含硼鋼的出口退稅,涉及4類鋼鐵產品。在本輪周期,2021年,我國取消鋼材出口退稅,雖然短時間內出口數量明顯下滑,但2022年之后,中國鋼材出口仍展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占全球的出口份額也逐步上升。出口退稅率與企業利潤水平直接相關,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在一定程度上將倒逼競爭力弱、對出口退稅依賴度高的企業退出市場,促進行業集中度提高,競爭力強、效率高的企業反而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同為原材料的銅、鋁等商品的出口退稅被取消。除出口退稅外,地方政府的其他各類補貼也在清理退出。此前公布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也明確禁止相關單位給予特定經營者選擇性、差異化的財政獎勵或者補貼,其核心目的也是為了提高企業經營的市場化水平。疊加此次出口退稅的調整,有助于推動行業出清部分落后產能。
在外部環境方面,伴隨著大量的出口,2015年針對我國鋼鐵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案件多達37起。而2024年針對我國鋼鐵行業的反傾銷調查也有所增加,全年立案的數量達到了30起左右,區域遍布全球,主要為越南、巴西、歐盟、南非等地,涉及品類多為板材。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很可能對中國商品加征新一輪關稅,影響鋼材間接出口和轉口貿易。
回顧我國歷年鋼材出口情況,出口量與價格趨勢呈現反向關系:在鋼材價格上漲周期,出口量下行(2016年—2020年);在鋼材價格下跌周期,出口量上行(2012年—2015年,2021年—2024年)。鋼材出口量和鋼價呈現反向關系的邏輯是鋼價更多跟隨內需定價。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粗鋼生產國,出口量占產量的比例在5%~10%區間波動,這意味著90%以上的產量在國內消化,所以,鋼材價格受國內需求主導。這也側面印證了1月13日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的回應:“中國鋼鐵產業不斷創新升級,主要是滿足國內鋼材需求,同時也為許多國家提供了創新優質的產品。我國鋼材出口,符合市場原則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則。”
溫故而知新。上一周期的出口態勢值得業界參考,同時,在本輪周期下,除貿易摩擦風險增加等問題外,我國鋼鐵出口貿易還面臨一些新的問題。
一是價格優勢減弱。盡管我國鋼材出口價格相對較低,但全球通脹水平下降和東南亞等新興鋼鐵產地鋼鐵供給的增長,使得我國鋼材的價格優勢有所減弱,一部分海外鋼鐵需求將被擠占。
二是全球制造業復蘇緩慢。2024年12月,全球制造業PMI為49.5%,仍在收縮區間波動,外需恢復較為緩慢,或對我國鋼材直接和間接出口產生影響。
三是“內卷式”競爭未停。當前,鋼材出口“量增價跌”態勢明顯,造成鋼廠生產資源浪費,且易引發原材料價格溢價,使鋼企和出口貿易商均陷入雙向擠壓的薄利陷阱。
針對上述問題,建議鋼企和貿易商繼續貫徹落實“鼓勵高端、限制低端、打擊非法”的出口原則:一是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提升我國鋼材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在最近公布的2024年度上市公司業績預告中,一些優化經營和產品結構的鋼鐵企業正通過行業領先的利潤率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二是多元化布局國際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分散貿易風險,應對海外供給增長的壓力。三是加強溝通交流和國際合作。一方面,通過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內卷式”惡性競爭;另一方面,通過參與國際標準和規則制定,提升我國鋼鐵行業的國際話語權,減少貿易摩擦。
展望后市,盡管受貿易摩擦壓力及國際大宗原材料價格下降影響,我國鋼材出口的阻力較大,且國家取消鋼材出口退稅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附加值鋼鐵產品出口,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鋼材出口仍具有成本優勢,國內企業也仍會積極尋求出口。預計2025年,在鋼鐵企業和貿易商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鋼材出口總量仍將維持在較高水平。(郭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