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美國還是日本,均在其規模化發展階段的中后期就已經將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至較高水平。
●從美國、日本等國的鋼鐵工業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在鋼鐵工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鐵礦石等上游主要原料資源保障的戰略布局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
江秀霞
美國鋼鐵工業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20年代。然而,美國鋼鐵工業真正的高速發展始于19世紀60年代,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美國工業化浪潮走向巔峰,美國崛起成為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雄霸世界近一個世紀。盡管美國鋼鐵工業的崛起歷史距今已相當久遠,并且在該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進程中遠離了舞臺的中心地位,行業高光消失殆盡。但是,站在工業革命進程和經濟結構轉型等角度,美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史對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仍有不少啟示。
外界因素推波助瀾 鋼鐵工業盛極而衰
探析美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提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
西方國家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始于18世紀60年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機械化作業興起,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并日益發揮重要作用。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的表現最為突出,于19世紀40年代崛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但是好景不長,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后不到二三十年的時間,第二次工業革命便拉開了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革新、能源革命、規模化生產,推動工業發展的重心從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向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轉移,并且衍生出一系列以鋼鐵為中心的上下游產業生態鏈。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西方經濟發展,促進了世界范圍內殖民和被殖民體系的形成。事實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在瓜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過程中矛盾激化的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由于資本主義過度發展,導致產品供應過剩、利潤分配不均等社會矛盾激化。美國就是踏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憑借兩次世界大戰促成的市場機遇,迅速發展并趕超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國。
從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中葉,美國鋼鐵工業的規模化發展貫穿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整個進程中,推動了該國制造業、城鎮化以及綜合國力的迅猛發展。1956年以后,隨著日本鋼鐵工業崛起以及美國經濟結構成功轉型,美國鋼鐵工業逐步邁入調整和升級階段。1956年~1981年,美國粗鋼產量年均增速僅0.1%,在市場需求和競爭格局的影響下持續出現增增減減的波動變化。其間,美國粗鋼產量于1973年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為1.368億噸,全球占比達到19.8%。同年,日本粗鋼產量也創下歷史最高紀錄為1.19億噸,全球占比達到17.3%。此后,日本鋼鐵工業走向成熟,美日之間的貿易戰持續不斷。再往后,中國拉開工業化的序幕,逐漸成為全球性供應大國,美國鋼鐵工業走向沒落。
具體而言,美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史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860年~1900年 起步也是起飛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展開,美國鋼鐵行業涌現出大量的創新技術和市場需求。美國粗鋼年產量由1860年的1.3萬噸增長至1900年的1035萬噸。40年間,美國粗鋼產量年均增速高達18.2%。
之所以說這一階段既是起步也是起飛,是因為尚處于起步階段的美國鋼鐵工業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也迅速占據了全球制高點。1884年,美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首超農業;1886年,美國以260萬噸的粗鋼產量超過當時的第一大國——英國;1899年,美國成為粗鋼產量占全球總產量43%的鋼鐵大國。換句話說,雖然當時的美國鋼鐵工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美國已經是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具競爭力的鋼鐵大國。在此期間,美國疊加英國、法國、德國的粗鋼產量,累計占全球粗鋼總產量的83.2%。然而,彼時的亞洲基本沒有什么具有規模的鋼鐵企業。
可以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美國提供了崛起的歷史機遇。美國準確把握機遇,充分利用國內豐富的資源,發揮規模化發展的優勢,才能把手里的好牌打得更精彩。
1901年~1920年 茁壯成長
在20世紀的前20年里,美國粗鋼產量從1035萬噸增長至4280萬噸,全球占比最高達到60%。美國粗鋼產量遠超英國、德國等歐洲諸國的粗鋼產量總和。同時,歐美國家粗鋼產量占據全球粗鋼總產量的91%。因此,部分學者把第二次工業革命稱為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也并不是毫無道理的。然而,在西方國家積極開展工業革命的同時,中國仍處于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江河日下、積貧積弱的階段。
在美國鋼鐵工業茁壯成長的20年里,出彩的不僅僅是持續擴大的產量規模,還包括技術的創新、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以及產業資本的迅速積累等。美國鋼鐵公司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公司,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新日鐵公司趕超。其承載了美國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也代表了美國企業現代化管理的發展和產業資本的積累。
美國鋼鐵工業將國內能源及礦產資源與下游制造業緊密連接成一條產業生態鏈,圍繞鋼鐵工業,迅速發展了鋁業、玻璃、汽車、機械、電氣、軍工、航工等制造業,促進了美國經濟高速發展,推動了該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創造生產奇跡。在行業集中度方面,1901年,僅卡內基聯合創辦的美國鋼鐵公司就控制了美國六成以上的粗鋼產量,并且在此后數年內不斷實現兼并重組。1906年,美國建造了第一套電爐,為美國電爐鋼發展拉開了序幕。
1921年~1955年 激烈動蕩
之所以稱這一階段為激烈動蕩的發展階段,是因為在1921年~1955年這30多年里,美國不僅經歷了全球性經濟危機,同時引發了長達數年的經濟大蕭條,還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20年,美國粗鋼產量為4280萬噸。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粗鋼產量驟降至1390萬噸,1930年~1932年粗鋼產量年均下降37.6%。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在戰爭中挖掘出巨大的市場需求。1955年,美國粗鋼產量高達1.06億噸。在這一發展階段,美國粗鋼產量仍然保持年均增速2.6%。
從鋼鐵工業發展與城鎮化率的角度上看,1955年美國鋼鐵工業走完規模化發展階段,本國城鎮化率達到67.16%。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二戰結束前夕,美國政府考慮如何把國家科學研究與戰時的經驗相結合,用以指導未來,創辦新的企業,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提高國民生活水準。歷時8個月的研究,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科學顧問的萬內瓦爾·布什于1945年7月19日發表《科學:無盡的前沿》報告。該報告提出將科學技術作為美國戰后建設的一個核心任務,從戰略層面(科學技術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策層面(政府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角色和職責)以及方法論層面(關于科學和技術的具體論述,如基礎研究)等為戰后美國科技的高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956年~1975年 轉型升級
在這一階段,世界逐漸進入和平發展時期,美國經濟也迎來黃金發展期。除了鋼鐵工業,該國絕大多數制造類行業在國際上都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
美國鋼鐵工業經歷了前3個規模化發展階段后,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到極大增強。在國內,美國迫切需要進一步轉型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在國外,以日本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積極在戰后謀求經濟發展。于是,美國開始將一部分傳統落后、相對低效的工業產能(包括粗鋼產能)轉移至日本等其他國家。
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日本戰后重建,1980年日本以1.11億噸的粗鋼產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產鋼大國。經濟轉型都必須經歷一個痛苦的發展階段。隨著日本鋼鐵工業的興起,生產成本上升,技術被追趕,使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美國經歷了一段相當難熬的轉型過程。
1982年~至今 走向沒落
受日本制造業沖擊,美國不少鋼廠被迫關閉。同時,隨著國內工業化推進以及產業結構轉型成功,美國鋼鐵工業也從國內主導產業中退出,開始走向沒落。1982年~2020年,美國粗鋼年均產量為8750萬噸(2020年,美國粗鋼產量為8776萬噸)。
美國鋼鐵工業盛極而衰,符合自身經濟發展的規律,同時也是其他少數成功實現工業化的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事實上,從1956年開始,伴隨著日本等亞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美國也在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末不斷發起針對日本的貿易戰。但30多年的貿易戰并沒有阻止日本制造業的戰后重生與崛起,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
他山之石 引以為鑒
鑒往昔,知來者。盡管美國鋼鐵工業的崛起歷史距今已相當久遠,但從工業革命進程和經濟結構轉型等角度上看,美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歷史仍可以為我國鋼鐵行業的發展帶來啟示。
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提升明顯滯后,其副作用不斷顯現。不論美國還是日本,均在其規模化發展階段的中后期就已經將行業集中度大幅提升至較高水平。幾乎所有成功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鋼鐵工業的迅猛發展既是因也是果。鋼鐵工業的發展不僅關系上游資源安全供應的問題,還涉及下游制造業能力、全球競爭力的問題。
隨著鋼鐵行業迅猛發展,我國對焦煤、鐵礦石等上游原料的長期保障問題亟須解決。據2020年數據,我國粗鋼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57.5%。其中,高爐生鐵產量又占到全球高爐生鐵產量的68.3%。鐵礦石作為高爐主要生產原料之一,我國進口依賴度高達82.4%,并占全球海運總量的75%。以這樣的鋼材供應和鐵礦石需求規模,我國尤其需要對資源戰略保障予以高度重視、從長計議,才能充分發揮以市場換資源的優勢。從美國、日本等國的鋼鐵工業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在鋼鐵工業迅猛發展的同時,鐵礦石等上游主要原料資源保障的戰略布局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當然,這需要雄厚的產業資本及海外投資經營的實力。
我國鋼鐵規模化已得到充分發展,預計未來將更多地圍繞經營效益增強企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在全球貨幣超發背景下,礦產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其價值將不斷被高估。資源消耗型制造業應充分考慮資源溢價偏高的問題,進而確保鋼鐵及其下游制造業的經營效益和全球競爭力。這需要企業作為微觀個體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并快速響應,將規模化供給轉化為市場資源,換取經營利潤。
《中國冶金報》(2021年8月13日 02版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