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趙萍 報道
解金鋒 攝影
1月27日,春節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首鋼長鋼焦化廠煉焦作業區出爐帶班長張福山快步扶著樓梯欄桿走向裝煤車駕駛室,查看2#焦爐出爐計劃完成情況。

圖為張福山正在拿對講機聯系攔焦車司機,詢問正點出爐情況。
作為將原料轉化為生產鋼鐵所需的高質量冶金焦的關鍵環節,煉焦在鋼鐵生產流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張福山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他的祖父、父親都曾在焦化廠工作。一家三代人接力奮斗,傳承焦化精神,見證了焦化廠的歷史變遷。
第一代人見證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時代。張福山的祖父是在我黨依靠自身力量獨立創建的故縣鐵廠(首鋼長鋼前身)的配套工程——棗臻焦化廠工作。
“從焦爐的爐門工、推焦車司機到調火工,再到后來的焦爐支部書記和焦化廠工會主席,爺爺用44年的光陰見證了焦化廠的成長與變遷。”張福山說,在那個物質匱乏、技術落后的年代,他們不僅克服了生產上的重重困難,還自己動手設計圖紙、制作設備,為焦化廠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老一輩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對我觸動很深。”張福山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
第二代人見證愛崗敬業、努力奮斗的時代。張福山的父親接過他祖父的接力棒,成為長鋼焦化廠車隊的一名貨車司機,奔波于煤礦與焦化廠之間,為生產運送著源源不斷的煤炭。
“半夜不管幾點,只有單位有事,爸爸總是立即起身就去工作了。”張福山回憶道,記得有一次冬天,父親去河北拉備件,原本3天~5天就能返回,卻因為下雪路滑,為了保障設備安全,他在公路上守了十幾天。
“那個時候也沒有電話,媽媽和我每天很是擔心。”張福山說,這件事也深深地觸動了他,讓他看到了父親身上的敬業精神。
第三代人見證行業轉型、傳承擔當的時代。在祖父和父親兩代人的影響下,從小在焦化廠長大的張福山,畢業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焦化事業。從焦爐的搗固工作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張福山逐漸掌握了煉焦工藝操作流程和設備維護技能。兩代人的焦化精神也開始在他的身上傳遞。
隨著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步伐加快,長鋼公司加快了轉型升級的步伐,按照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的要求上馬了焦化項目。為了項目能早日投產,長鋼焦化廠組建了投產領導小組,張福山承擔起了新焦爐作業區設備調試和試生產組織等任務。與此同時,焦化舊區并未停產,任務之重可想而知。
“那段時間,我連續7天7夜沒回家,沒睡一個囫圇覺,馬不停蹄地在焦爐四大車(裝煤車、推焦車、攔焦車和熄焦車)上來回奔跑。”那是張福山從業20多年來最忙碌也最記憶深刻的日子。不過,他也迎來了他最自豪的成就:作為備受矚目的長鋼焦化廠新區項目,新焦爐于2016年7月21日成功生產出了第一爐焦炭。
張福山的努力也得到了認可:榮獲2016年度“首鋼擔當之星”。
“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我們這一代人傳承焦化精神、勇于擔當的鼓勵。”張福山說,“我們祖孫三代用親身實踐見證了長鋼的發展變化。相比以前,現在的焦爐不僅自動化程度很高,也更加節能高效。廠區的環境也越來越好,我們職工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持續提升。”
在太行山下的這片熱土上,張福山一家三代人留下了辛勤耕耘的足跡。從祖父到父親,再到張福山,三代人的接力奮斗,是對長鋼老一輩艱苦奮斗紅色精神的接力傳承,為新一代長鋼人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