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熊余平 賈林海 報道
世界一流企業是世界經濟舞臺上處于第一方陣的企業,是一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體現,更是許多中國鋼鐵企業的奮斗目標。
在前不久舉辦的第七屆中國企業論壇上,中國企業聯合會(下稱中國企聯)發布了11個行業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根據該評價指標體系,10家央企進入世界一流企業方陣。其中,全球最大鋼鐵企業——中國寶武作為冶金行業唯一代表入選。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目標已定,如何創建世界一流?如何推動更多鋼鐵企業向世界一流邁進?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冶金報》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企聯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宏任,透過這10家進入世界一流企業方陣的央企,我們可以洞察和捕捉世界一流企業的“氣質”,更為直觀地理解這些企業的成功經驗及核心特質。

《中國冶金報》記者: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企業創建世界一流有何意義?
朱宏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世界一流企業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專題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世界一流企業的內涵特征和實現路徑。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做出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在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方針政策指引下,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從試點示范進入全面鋪開階段,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創建世界一流確立為發展遠景,并納入自身發展戰略和規劃。
中國企聯自2002年開始連續向社會發布中國企業500強系列榜單和相關分析報告。23年來,中國企聯始終將中國企業500強工作作為助力中國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舉措。進入21世紀,我國企業在做強做優做大的道路上邁出巨大步伐,規模實力和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數量穩居各國前列。在2024年世界500強中,我國內地有42家企業的營業收入進入行業前3位,有26家企業的凈利潤進入行業前3位。可以說,我國有不少企業已經具備了創建世界一流的基礎和條件。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服務世界一流企業建設的重要舉措。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一套評價指標體系,特別是一套與國際接軌、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用來引領我國企業持續對標找差、補短鍛強、提質增效,積極探索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道路。
《中國冶金報》記者:我們注意到,此次中國企聯發布的是國有企業11個行業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在設計思路上有何考慮?
朱宏任:中國企聯會同相關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和行業代表性企業,按照分階段、有步驟,可量化、可操作的工作方針,開展了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和評價工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要“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此后相關政策文件對此也進行了反復強調,對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發揮國有經濟核心功能提出了以一貫之的定位和要求。這套評價指標體系正是遵循了這樣的定位和要求。
此外,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市場經濟在其深層本質上首要是能力經濟,市場競爭首要是能力競爭。企業真正的成長是“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的有機統一”。
從根本上講,增強國有企業“五力”是新時期國有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符合世界一流企業的成長邏輯,國有企業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過程也就是國有經濟提升“五力”的過程。構建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從設計思路上講,就要以能力建設評價為基本導向,以“五力”為統一框架,科學有效評估世界一流企業建設的進程和成效,并提出相應改進路徑。
同時,隨著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向縱深推進,鑒于不同行業的企業之間差異較大,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分行業構建的思路進行設計,以提高相關指標的針對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從2023年開始,中國企聯成立工作專班,與相關研究機構合作,對指標體系框架進行了研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了《分行業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冶金行業評價指標體系詳見15版),并在相關中央企業中開展了評價工作。
《中國冶金報》記者: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如何構成?冶金行業具體是怎么樣?
朱宏任: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國內外不少機構都進行了研究和嘗試,為我們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總體來看,評價指標體系由三級指標構成,三級指標上下貫通、層層分解、相互支撐,形成全面系統的有機整體。
一級指標共有5個維度,包括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其中,競爭力是基礎,創新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前提,影響力是目的,抗風險能力是保障,共同反映創建和評價世界一流企業的基本目標和努力方向。
二級指標大體上在20個維度左右,涵蓋企業改革發展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競爭力指標著眼于評價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的表現,包括規模實力、效益效率、產品服務、管理水平等維度。創新力指標著眼于評價企業具有的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包括創新布局、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保障等維度。控制力指標著眼于評價企業對國民經濟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及重要資源的掌控與支配能力,包括治理現代、資源布局、國資帶動等維度。影響力指標著眼于評價企業在服務國家戰略、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包括功能發揮、國際影響、品牌卓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治理、資本市場影響等維度。抗風險能力指標著眼于評價企業面對發展環境變化管控風險的能力,包括風險管控、可持續發展、依法合規、體系支撐等維度。
三級指標平均來看大體上在50個左右,是直接用于評價的指標。相關指標具有不同的功能屬性,分為國際評價指標、國內評價指標、戰略指標和門檻指標4種類型。國際評價指標用于考察企業創建世界一流的成效,均為定量指標,能夠做到國際可比。國內評價指標用于引領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均為定量指標,能夠做到國內可比。戰略指標以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考察國有企業實現戰略價值的情況。門檻指標具有“一票否決”功能,是進行評價的最低要求。
以冶金行業為例,大致有40多個三級指標。
競爭力方面,主要有主要產品產量、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全員勞動生產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利潤率等。
創新力方面,主要有策源地建設成效、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應用基礎研究投入占比、有效發明專利占比、全球首發產品數量、研發人員占比、科技領軍人才占科技人才總數的比例、創新聯合體建設、國家級研發平臺建設成效等。
控制力方面,主要有黨建工作、企業董事會年度評價、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占比、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速、主要礦石資源自給率、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現代產業鏈建設工作成效等。
影響力方面,主要有跨國經營指數、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數量、品牌建設能力評價、品牌價值評價、ESG評價、鄉村振興幫扶工作成效、市盈率等。
抗風險能力方面,主要有營業收現率、資產負債率、發生的重大風險事件數量、環保風險事件、生產安全事故、萬元產值(營收)綜合能耗(可比價)、營業收入增長率、利潤總額增長率、被追責的違法違規事件、內審質量評估體系、內控體系有效性評價體系、首席合規官設置覆蓋率等。
《中國冶金報》記者:評價指標體系在具體設計上遵循哪些原則?
朱宏任:在具體設計上,評價指標體系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結果指標和過程指標相結合。結果指標以“產出”型指標為代表,關注績效的外在表現;過程指標以“投入”型指標為代表,關注績效差距背后的核心原因。
二是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各行業定量指標占比均在75%以上,并通過引用監管機構評價結果、權威機構公開排名等方式,實現定性指標可量化評價。
三是通用指標和行業指標相結合。通用指標反映不同行業普遍需要響應的方向,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認性;行業指標反映不同維度下行業的顯著特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客觀性。比如在冶金行業,有“主要礦石資源自給率”這樣一個指標來體現企業的控制力。
《中國冶金報》記者:首批11個行業世界一流企業評價如何開展?結果如何?
朱宏任:在首批世界一流企業評價過程中,由中國企聯牽頭,會同電網、油氣勘探開發、發電、通信、汽車、冶金、航空、礦業、裝備制造、航運、建筑等11個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及相關行業協會開展了評價,采用2023年數據,選取國際范圍內118家行業領軍企業作為對標企業,率先對這11個行業中的38家中央企業進行了評價。
在具體評價過程中,個別行業根據行業特色,對評價維度和指標數量進行了一定調整。從評價結果來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國家電網、中國南方電網、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中國寶武鋼鐵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中國建筑集團、中國中車集團等企業進入世界一流企業方陣。
從總體評價情況來看,首批納入評價的大部分企業規模實力領先,研發投入快速增長,研發強度持續加大,普遍擁有國際化經營、全球化配置資源的理念,資源和產業布局具有較大優勢,對行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引領力和控制力,抗風險能力處于中等以上水平。不過,這些企業還要進一步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國際規則把握能力、培育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等,加快打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目前,中國企聯正在積極開展第二批石油煉化、建材等5個行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評價工作。
《中國冶金報》記者:如何進一步發揮評價指標體系在推動更多企業創建世界一流中的作用?
朱宏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優化完善。例如,還需在細化指標定義、迭代調整指標數據、建立健全數據信息庫等方面狠下功夫。
此外,目前對11個行業中央企業開展的評價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今后,中國企聯還將通過發布評價指南、評價報告等多種形式,努力形成世界一流企業評價的“中國標準”,持續提升我國在全球企業評價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研究發布應用機制,推動評價指標體系在更多行業、更多企業中加以運用,更好地助力世界一流企業建設。
同時要看到,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一項管理工具,出發點和目標在于“以評促建”,其作用是輔助性、促進性的。評價結果可以為我國企業創建世界一流提供參考,但從根本上來說,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是一個實踐過程。世界一流企業是干出來的,不是評出來的。
當前,我國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希望廣大企業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主動擔當作為,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譜寫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