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賈林海 報道
圖片由上海鋼聯提供
“關鍵是要認清減產是行業走出當前困境的唯一途徑。解決之道在供給側,不能寄希望于需求側的突然回升。”
“既要加快轉型升級,又要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這種‘既要又要’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產能的市場化調控和法治化治理。”
“中國經濟將逐漸轉向依賴于服務業的發展模式,這是值得鋼鐵從業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
12月5日—7日,2025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在上海市召開,來自鋼鐵產業鏈上下游的3000余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減量發展周期下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會現場
當前市場供需格局難扭轉
“對于我國鋼鐵行業而言,2024年是艱難的一年。”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鋼聯)董事長朱軍紅開門見山說道,“關鍵是要認清減產是行業走出當前困境的唯一途徑。”他相信,在政府的引導和行業共同努力下,鋼鐵行業能擺脫當前困境,恢復健康的市場秩序,實現有效益的發展。
江蘇永鋼集團副總裁曹樹衛表示,當前,鋼鐵行業“減供增需”的政策方向十分明確。在他看來,進入2025年,我國鋼材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不會改變,鋼材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今年初以來,我國鋼鐵行業發展壓力加大,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已形成,鋼鐵企業虧損加劇,外部經營環境總體趨于嚴苛,這些在短期內難有根本性扭轉。”首鋼長鋼總經理程向前預計,2025年下半年的螺紋鋼價格表現好于2025年上半年,全年價格低點或出現在2月、3月份。
“2025年,我國鋼材價格筑底修復的可能性較大,但行業是否會迎來新一輪控產存在不確定性。”長江證券金屬&煤炭聯席首席分析師趙超認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將成為本輪供給側變化的抓手,鋼鐵行業自身也面臨利用長期減量發展去服務整體經濟變化的需求。

大會現場
房地產仍為抑制需求的關鍵因素
“2025年,拖累中國經濟的房地產行業仍有可能成為制約全年經濟增長及鋼鐵需求釋放的重要領域,預計房屋新開工、投資、施工、竣工等關鍵指標短期內難以轉正。”上海鋼聯鋼材首席分析師汪建華預計,2025年,我國房地產用鋼或出現2000萬噸左右的降幅。
首鋼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余威認為,在以舊換新、出口強勁等因素影響下,汽車、家電行業用鋼需求有望延續增長態勢;船舶用鋼需求將在長時間內保持旺盛。他預計,大規模設備更新可拉動政策期內(2024年—2027年)鋼材消費增量約1400萬噸,“但需求真正落地需要時間”。
鋼鐵研究總院黨委書記、總經理梁劍雄預計,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有望達到1300萬輛。
“不過,新能源汽車也面臨減重和減量發展的要求,這對汽車用鋼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梁劍雄建議汽車用鋼生產企業從三方面尋求突破:一是加強高強汽車用鋼研發,二是加強低密度材料研發,三是堅持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制造。

大會現場
要避免“內卷”,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面對當前行業形勢,朱軍紅提出4點建議:一是鋼鐵企業要主動減產,從全局出發做出理性決策;二是要建立區域產銷協調機制,通過區域內企業協同減產,避免過度生產和無序競爭;三是要重建鋼鐵企業與經銷商的關系,推動產銷一體化;四是要加大產能調控力度,加快推動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通過碳排放配額機制,迫使高排放、低效率產能退出市場。
“當前,鋼鐵行業面臨供大于求、同質化競爭由普通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的局面。”余威認為,鋼鐵企業要避免“內卷”,通過找準市場定位,結合自身綜合能力,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
針對鋼貿企業未來發展,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2024年度輪值會長、華南物資集團總裁李剛提出建議:一要有定位和戰略選擇,二要通過制定規劃來指導短期、中期、長期企業運行,三要為客戶提供高質量服務,四要提供差異化服務,五要加強供應鏈管理,六要加強風險管控,七要通過數字化、智能化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八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鋼鐵企業要堅持兩種思維,即增量思維和減量思維。”曹樹衛進一步解釋道,增量思維是指利用自身優勢,兼并重組其他鋼鐵企業或拓展上下游領域;減量思維是指對于沒有技術和管理優勢、資金負債率高達80%以上的企業,要盡早退出、及時止損。
北京建龍重工集團經營總監羅立新認為,在行業進入減量發展周期后,鋼鐵企業要注重產品結構調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積極與科研院校合作,與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研發應用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