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從原料保障角度分析,加上大力發展氫冶金直接還原鐵,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二十大提出的第一步戰略目標)時,國內電爐鋼產能將達到4億噸,電爐煉鋼占比將達到30%以上。”5月5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在全國電爐短流程煉鋼推進大會上講話時預測道。

他介紹,《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國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到2030年占比達20%以上。然而,2022年,我國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比重僅為9.7%,遠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據判斷,我國廢鋼的快速產出期可能將在2030年左右,這就決定了我國長流程比例長期高于短流程。”他表示。
“‘雙碳’目標的提出必將促進我國電爐鋼的快速發展。”駱鐵軍認為,電爐煉鋼具有投資省、建設周期短、生產組織靈活、節能降碳效果明顯等優勢,發展短流程煉鋼是實現低碳綠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在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高爐—轉爐和電爐在上、下半場的角色和降碳貢獻不同,上半場碳總量降低要靠長流程,下半場碳中和這場大劇還得靠短流程來收場。”他說。
從產品的角度看,目前,高檔板材生產仍要依靠長流程供應,但國內外下游行業紛紛提出要采購“零碳鋼”或“低碳鋼”,甚至明確必須是電爐冶煉。“展望未來,我國鋼鐵產品的高檔板材可能是長流程保留一部分,大容量電爐承接一部分。”駱鐵軍表示,未來我國電爐煉鋼在布局上將向廢鋼資源豐富、鐵礦石資源相對緊缺、有綠電優勢的區域發展。產品上將向3個方向發展:一是城市周邊電爐廠以建筑鋼材生產為主;二是圍繞裝備制造生產特殊鋼和高合金鋼產品;三是大容積電爐生產“近零碳”汽車板等高檔板材。
從原料保障的角度看,當前短流程煉鋼的主要原料廢鋼的利用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各方一致認為,要綜合實策,理順稅收政策,取締貨票分離,培育龍頭企業,創建上下游聯動的產業鏈機制。”駱鐵軍表示并透露,“當前廢鋼期貨上市也在籌劃之中。為使廢鋼期貨能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鋼協正在會同大連期貨商品交易所研究在廢鋼標準化以及產品設計方面更加合理,近期將舉行鋼廠和期貨所之間的溝通。”
同時,他介紹,廢鋼放開進口兩年多來,進口量一直維持在55萬噸左右的水平,遠遠低于周邊的印度、越南等國家。
“基于以上問題,鋼協提出修訂進口再生資源標準,現已列入國家標準委今年的修訂計劃,希望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給予大力支持。”駱鐵軍同時表示,“考慮到廢鋼是今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戰略資源,理順廢鋼的政策環境將逐步重于鐵礦石的份量,因此,建議國家部委建立部際協調機制,統籌研究解決電爐和廢鋼相關問題。”
駱鐵軍最后建議,對于發展電爐煉鋼要把握好以下“四化”原則。一是技術科學化。電爐建設既要引進國外先進爐型,也要用好國產先進爐型,充分考慮電爐的爐機匹配,不貪大求洋。二是發展有序化。發展電爐鋼要控制好節奏,有序推進,充分考慮原料的保障,鼓勵逐步把長流程的轉為短流程,同時轉爐置換成電爐產能后,高爐產能不再允許置換。三是政策綠色化。要加快推進將碳排放考核體系在鋼鐵行業的實施,列入規范企業的全廢鋼電爐生產企業不再納入“兩高”項目管理。四是競爭公平化。要嚴格控制沒有進行產能置換新建電爐,確保電爐建設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