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條鋼絲的穿線作業較之前節省了5個小時。11月28日,在河鋼集團張宣科技鍍鋅線作業區A線設備檢修結束后,生產一班僅用原來2/3的時間就完成了穿線作業,實現記錄“破圈”。
穿線作業成功“破圈”不僅需要“真實力、真技能”的基本功,更需要“追求個性、凝聚共性”的智慧。
穿線是一項流程多、難度大、耗時長的把鋼絲掛上產線的作業。該生產班經驗豐富,根據放線、明火爐、前置、烘干爐、鋅鍋、收線等穿線點位提前部署人員配置,重點在明火爐口和鋅鍋二層平臺采取自創的廢絲接引法穿線,大大節省了廢材的產生。這個過程中只一道鋼絲就需穿越34個分線裝置和回吹裝置,每一處都需耗費氣力拉直擺正,可見穿線作業從1到40無疑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穿線作業非常辛苦,一連12個小時夜間作戰,考驗他們的不僅有責任心還有意志力。分布在各個點位的穿線人員或貓腰或跪臥,只為了把準鋼絲來去的走向。最難的是近500℃鋅鍋旁的作業人員,全副武裝的他們在熱浪烘烤下,眼睛漲得通紅,汗流浹背不止,然而沒有一人掉隊,緊鑼密鼓的穿線作業讓他們無暇顧忌太多。
這是一項配合度非常高的技術活,每一個環節都要前有人引、后有人接,哪里有拐點?下一步穿越的是線道還是孔洞?鋼絲該向哪個方向遞進用力?前面人員的一句口令很重要,后面人員的快速響應更加重要,這離不開班組人員的默契和作業熟練度的反復錘煉,隨著人力的接力,鋼絲不斷延伸,當鋼絲貫通時,就意味著一條線道步入了生產正軌,也為他們增添了一份堅持的動力。(董佳倩)